作品|三門縣沿海工業城污水處理廠一期提標改造工程
一、項目概況
本項目位于現狀污水廠內,利用二期已征土地,占地面積約23.64畝,工程投資約人民幣4983萬元。本次工程規模為1.6萬m3/d,設計主要包括軟基礎處理、基坑圍護、給排水工程、建筑工程、結構工程、電氣安裝工程以及本項目實施范圍內的其他分部分項工程。
二、區域位置
三門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,臺州地區的東北部。東瀕三門灣,與象山縣南田列島隔水相望,東南臨貓頭洋,南毗臨??h(市),西連天臺縣,北接寧??h,三門縣總面積約1510平方公里,其中大陸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,島嶼68個,礁石78個,島嶼面積共約28.3平方公里,海域約481.7平方公里。
?
擬建項目區域位置圖
?
三、污水廠現狀
(1)規模:一期工程2010年:1.6萬m3/d,工業污水占29%;遠期工程2020年:6.4萬m3/d,工業污水占38%。污水處理廠除生物處理設施外,其余土建構筑物均按遠期規模實施,輔助用房遠期擴建。
(2)占地:廠區一期占地面積為45767平方米(29.94畝),其中綠化用地約6000平方米,綠化率30%。污水廠用地按遠期控制,一次征用,占地總面積68.65畝。?
圖1 ?現狀污水廠
(3)工藝:水解酸化+A/A/O工藝。
沿海工業城污水經由廠外干管進入污水處理廠預處理系統,污水自流進入粗格柵,去除大顆粒懸浮及漂浮污染物質,之后經廠內污水提升泵房提升后進入細格柵去除漂浮物,通過連接管道進入旋流式沉砂池,去除污水中懸浮砂粒,沉砂處理后的污水經配水井直接進入生化處理工藝系統。生物處理工藝流程為厭氧水解、初沉池、A/A/O生物反應池、二沉池。生物處理后污水經紫外線消毒,高潮位經水泵加壓后進入外排管網,剩余污泥經機械濃宿,脫水處理后,泥餅外運處置。
(4)出水:執行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18918-2002)一級B標準。尾水經加壓泵站提升后輸送到污水排海管道,以隧洞的形式排入龍嘴灣海域。
?
三、提標工藝
(1)MBBR工藝
移動床生物膜工藝(MovingBedBiofilmReactor,MBBR),吸收了傳統流化床和生物接觸氧化法兩種工藝的優點,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,是目前國際上成熟的污水生化處理技術。污水連續經過MBBR反應器內的懸浮填料并逐漸在填料內外表面形成生物膜,通過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作用,使污水得到凈化。
?
圖 3 附著生物膜的填料
通過向A/A/O工藝中厭氧水解池、缺氧池、好氧池中投加一定數量的懸浮載體,即可將各處理單元變更為移動床生物膜處理單元。懸浮載體提高了各反應器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種類,從而提高反應器的處理效率。
(2)高密度沉淀池
高密度沉淀池技術主要是載體絮凝技術,是一種快速沉淀技術,其特點是在混凝階段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質顆粒(如細砂),利用介質顆粒的重力沉降及載體的吸附作用加快絮體的“生長”及沉淀。與傳統絮凝工藝相比該技術具有占地面積小、工程造價低、耐沖擊負荷低、適用于低濃度污水加藥除總磷等優點。
?
圖4 高密度沉淀池
(3)反硝化深床濾池
反硝化深床濾池是集物理過濾、反硝化生物脫氮功能為一體的深度處理工藝。
深床濾池濾料采用特殊規格及形狀的石英砂,濾料層在缺氧環境下運行,在濾料表面附著生長大量的反硝化生物菌群,二級生化處理出水通過重力流流經濾料層,污水中的硝酸鹽(NO3-)或亞硝酸鹽(NO2-)被吸附于濾料載體生物膜、還原成氮氣(N2)從污水中釋放出來,從而實現污水的反硝化脫氮過程。
?
圖5 反硝化深床濾池
四、工藝流程
提標改造后,污水從進廠到二沉池出水均由一期構筑物進行處理,其中MBBR池是一期生化池通過投加填料改造而來,二沉池之后新建一座高密度沉淀池和一座反硝化深床濾池,在濾池清水區通過投加次氯酸鈉進行消毒,然后進入巴氏計量槽(原紫外線消毒渠),最后外排。污泥部分由原離心脫水改為高壓板框壓濾機脫水,并配備預濃縮系統。
?
?
項目信息
設計時間?| 2020年5月
設計部門 | 市政二所
設計總負責?| 王煒
設計團隊成員 | 王科、王鍵、劉力瓊、楊燕、江剛
圖文提供 |王科
?